阅读让她跳出了应试的框架,松江二中的这位女生发现了写作的更多可能 | 阅读明星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她认为,对一些事情的不理解和好奇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关键。
她喜欢先自闭式地读完一本书,再敞开心扉和别人交流。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再进行思维的碰撞,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收获。
大量的阅读让她跳出了应试的框架,写作其实还有更多可能。
上海市松江二中的王润慈认为优秀的书籍和文字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有时读到好的句子,就像被人轻轻戳了一下心脏,一种奇妙的情绪便慢慢被释放出来,类似喜悦,但比普通的喜悦更加绵长。
小时候,外公外婆常常带着她读书看报,四五岁时,她已经可以独自阅读儿童读物了。那时候,王润慈很喜欢阅读一些励志的小故事,盼望着自己长大以后也能成为故事中那些特别厉害的人。朱德庸的漫画,《细米》《谁的青春不迷茫》《幸福的七种颜色》《诗经》《道德经》《基督山伯爵》《百年孤独》《复活》……这些书籍伴随着小润慈一天天长大,也让她越发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王润慈很喜欢贾平凹的散文,《自在独行》是她的心头所爱。
“它是以丑为美的。”《丑石》中的这句话让她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让她明白了内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在人前展示自我更加重要;《静虚村记》等描写乡村生活的散文让她向往村庄里简单的生活,假期里和外公外婆一起去乡下劳动,感受到了什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贾平凹的散文平实朴素、真实自然,接地气的同时又不落俗套,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让她在孤独坎坷的求学路上有了自在独行的勇气。
王润慈认为阅读其实是一种体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远方的世界、别处的生活,避免成为井底之蛙,让思维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
比如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莫高窟、都江堰、天一阁、柳侯祠,到荒漠中的尼庵和乡村里的信客,就像是跟随着作者开启了一趟文化之旅,让人印象深刻。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让她眼前一亮,这本书思路清晰,论述极富思辨,干货满满却不晦涩难懂,改变了她对社科类书籍乏味晦涩的看法,让人很受启发。
王润慈还喜欢读人物传记。小时候读太外公的自传《百年征程》,让她了解了太外公传奇的一生;读卢梭的《忏悔录》,书中不论善恶的自我剖析让她感叹作者的坦诚和伟大。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以及《毛泽东传》等。
如果说经典作品是“言传”的话,那么人物传记则是“身教”,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往往会给人更大的触动和更多的思考。
阅读古诗词也是王润慈的爱好之一。她认为,诗是将美化抽象为具象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它凝练且内蕴丰富,只言片语便能将我们内心所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样的诗浑然天成,自然而富有意趣,读到精彩处,令人心生感动。
类似的还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将天地万物化归己用,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王润慈认为,在阅读古诗词时,要注意追溯其历史,探究其背景,体会作者的心情,体会诗中人的心情,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
就像阅读《诗经》时,大量“赋比兴”的运用使其略显单调枯燥,比如《芣苢》,如果我们真正理解这首诗会发现它非常俏皮,这是妇女们在采摘芣苢时唱的歌谣。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体会到劳动人民身上乐观的精神,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但总有人在这艰难之中找寻到快乐。
说到读书方法,王润慈说,自己喜欢先自闭式的阅读,心无旁骛地读完一本书后再敞开心扉和别人交流。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一定要认可被人的观点,但交流可以给我们的阅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这种思维的碰撞比自己一个人阅读有更多的收获。同时她强调,这个顺序一定不能反了,如果先交流再读书,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不利于自己的独立思考。
无论是阅读别人的文章还是自己写作文,王润慈都不喜欢无病呻吟的文字。在写作竞赛中屡次获奖的她认为好的文章不应该追求华丽的辞藻、故作高深的文字,那些从真实自然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通过大量的阅读,她发现写作其实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不一定要有很清楚的写作意图,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而写,这才是写作真正的意义。
【推荐书籍】
《瓦尔登湖》 【美】梭罗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自卑与超越》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文化苦旅》 余秋雨
《苏东坡传》 林语堂
【习作一】
蛙声
我家斜对面是一条人工小河,每年四五月份起,晚上总是呱呱呱呱,蛙声一片。起先我是不喜欢这蛙声的。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功课要做,我晚上总要跟爸爸妈妈出去散步,每次经过这条小河,听群蛙聒噪个不停,连我和爸爸妈妈聊天的声音也被盖过去,便觉着蛙声格外烦人。
整整小学五年,我都厌恶这扰人的蛙声——写作业时它要在你耳边叫;看电视时电视机传出的声响总混杂着它亮出的嗓子;就连练琴时翻个谱子的空档,它也要见缝插针地来吵一吵!
这可恶的青蛙,可恶的蛙声!
到了初中,作业渐渐多了起来,晚上要用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作业,紧张的学习生活,让我总是感觉到倦意。可躺到床上想睡的时候,窗外此起彼伏的蛙声就又响起来了。那叫声似乎是成百上千只青蛙一起发出来的,入夜越深,声音越大。奇怪,此时却并不想睡了,索性细听它们的聒噪,隐隐约约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回荡在心头。
小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大青蛙也在呱呱地叫着,但声音洪亮多了,在一瞬的安静后,小青蛙们更加活跃地叫起来,兴奋而热烈。似是有人从小桥上走过,青蛙突然不叫了。小区里变得格外的寂静,寂静得让我觉得空落落的,有点茫然。
“呱呱。”一只大青蛙试探性地叫了一声。
“呱。”另外一只随即应和,它们之间应该是有独特的“蛙语”的。断断续续的单一的蛙声,倒也不让人感到那么冷清了。
大青蛙重重地叫了几声,不再叫了,也许是告知小青蛙也别再叫了。
“也许是该结束了吧,它们该休息了。”
我正这样暗暗想道,小青蛙突然一起叫起来,又是此起彼伏、气势满满地。这让我颇感无语——小青蛙也有叛逆的性格啊!于是,大青蛙们一阵大叫,非把孩子们的声音压下去不可。
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地闭上了眼睛,也许之后又会有人走过小桥使得蛙声戛然而止,不过那时我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突然觉得,蛙声似乎是个挺可爱的存在。
后来我读到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不但觉得蛙声“可爱”,而且感到“可喜”了。
(八年级时所作)
【习作二】
我看见了……
《雷雨》这部话剧使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虽然是诞生于上个世纪的作品,但好的艺术经过时间的积淀,反而酝酿出了另一种魅力。
蒋方舟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在艺术上,靠变故、车祸、意外实现的悲剧都不是好的悲剧,真正好的悲剧是所有事情都是合逻辑的,所有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善良的,事情仍然无可挽回地缓缓滑向溃败,没有赢家,没有幸存者。”
我知道这段话,先于我知道《雷雨》的剧情,且因为这段话看上去实在是太深刻,是一名有才气、有阅历的作家对于艺术的体悟,所以我一直对它深信不疑。甚至在欣赏《雷雨》之时,我的脑海中也总是浮现出这段话。文学造诣尚浅的我,被现代作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着,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情感,去欣赏了《雷雨》。
我的《雷雨》初体验,是孙道临先生主演的电影版《雷雨》。在此之前我没有看过剧本,因此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大抵和现在去电影院看一场最新上映的大片时的激动相类似。我对剧情的走向同样充满了好奇,对其中不断刷新的复杂人物关系也有着纠结与困惑,当然有一点不同——我始终记得,“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所以当演员的潜台词里透露出周萍和他的继母有不明朗的关系时,当知道四凤的母亲和周朴园曾有过一段感情时,当知道鲁大海是周朴园的儿子时……每一次电影中呈现出道德伦理上的冲突与罪恶,我心里对《雷雨》的印象分就降低一点,支撑着我看完最后堪称混乱的结局的,也许是一种对作者脑洞的好奇,而不是跌宕起伏的剧情。
我的心里,充满了对《雷雨》的质疑——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的悲剧。
“《雷雨》中有太多太多的偶然和巧合了,而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我这样想道。
事实证明,我需要更加用心去体会这一部伟大的悲剧。
语文课,老师带着我们分析人物的情感和剧情设计。
随着老师一个个问题的抛出,我一点一点地意识到,我好像并没有真正看懂《雷雨》。我无法具体地解释出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无法一下子就理解周朴园的种种举动,我甚至忽略了这部剧里人物身上的矛盾所在,没能仔细体会剧中人物的感情。也正因如此在老师点出周朴园的好几次“哦”,语气都不一样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对这样的台词视若无睹。老师问我周朴园到底问了鲁侍萍几次“你是谁”,我只能慌乱地翻看着课本,脑中一片空白。许许多多诸如此类微妙的细节,让我心中的震撼一点点地加深,也发现自己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曹禺先生的《雷雨》,重新思考,影响着自己的“好悲剧判断标准”是否真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又看了很多很多遍,我想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说服现在的我的答案。
《雷雨》毫无疑问地是一部极为出色也极为精彩的悲剧,而蒋方舟老师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
真正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其实也许一开始我就会错了意——“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句话说得确实有道理。但这种无法使一部悲剧成为经典的偶然,是一种突兀的、刻意安排的偶然,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为剧本中的人物安排好了命运,是作者依照自己的感情而决定了剧中人物的遭遇,这与单纯的不幸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不能说是悲剧。而《雷雨》一剧,在仔细读过后,即使是没什么见识的我也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剧中“命运”对人物的捉弄——不是“作者”对人物的捉弄,是命运。这一切的发生看似是极大的巧合但又不得不说确实合乎逻辑。《雷雨》的情节并不能与那些令人厌恶的烂俗桥段画上等号。它确实能深刻地带给我一种压抑,在那个黑暗社会下人性的扭曲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话到了嘴边,我也只好感叹一句作者笔下的命运真是对这群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而非作者本人在随心所欲地给每个人加上不幸遭遇。
周朴园,一个丑陋的资本家,一个病态的丈夫,但同时也是一个被权利长久地束缚,渴望着一点温情的可怜的人,周冲,天真得好像走错了片场,鲁侍萍、四凤、周萍、鲁大海……《雷雨》中的每个形象都是饱满鲜活的。朱光潜先生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雷雨》中每个丰满的人物,也许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丑陋、懦弱、病态,但这不同的形象却撑起了这一部充实凄美的悲剧,带给我悲的触动,也带给我美的体验。
回过头来,不禁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的思维好像开始学会了“走捷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作弊”。面对一件事、一句话、一部作品,看似有着自己的想法然而实际上却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不愿意自己再去动脑思考,用心体会。
我看《雷雨》,看见了其中的残酷,看见了艺术的魅力。但更看见了我正以一个现代年轻人的“高贵”视角对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没有深度的指指点点。立志不随波逐流,要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我,以为成长了很多进步了很多的自己,事实上依旧是个小学生。
原来伟大的艺术,不仅能让你看见艺术本身。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